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肿瘤治疗学 DNA”相关记录63条 . 查询时间(0.21 秒)

2025年1月22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团队在基于DNA折纸结构酶级联反应器的肿瘤化动力治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DNA origami–based enzymatic cascade nanoreactor for chemodynamic cancer therapy and activa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为题在线发表于Scie...

五万个人类结状DNA现“真容”为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开辟新疗法(图)
人类 DNA 癌症
2024/9/3
DNA因其标志性的双螺旋结构而广为人知。但澳大利亚加文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还含有超过5万个不寻常的结状DNA结构,称为i-基序。最新一期《EMBO》杂志发表了这些独特DNA结构的第一张综合图谱,揭示了它们在与疾病有关的基因调控中的潜在作用。

许兴智教授团队合成并鉴定靶向DNA损伤应答的新型抗癌先导化合物(图)
许兴智教授 DNA 药物化学
2023/10/24
近日,医学部许兴智教授团队与首都师范大学曹胜利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A 1,2,3-triazole derivative of quinazoline exhibits antitumor activity by tethering RNF168 to SQSTM1/P62”在药物化学顶级学术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许兴智教授团队博士后王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王峰教授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丁克峰教授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血液循环肿瘤DNA可用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风险预测(图)
血液循环肿瘤DNA;结直肠癌;术后复发
2021/9/22
2021年5月17日,由中肿牵头联合复肿和浙二组成的多中心研究团队在国际肿瘤学知名期刊《血液学与肿瘤学》在线发表题为《术后循环肿瘤DNA可作为II/III期结直肠癌复发风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成果(点击文末链接阅读原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王峰教授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丁克峰教授共同开展了这项多中心研究,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功教授(中肿)、...

2021年9月6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国际消化道权威期刊《肠道》(《Gut》)在线发表了题为《循环肿瘤DNA基因组在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过程中的时间异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王峰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王峰教授、黄酉生硕士、吴灏祥医师、王梓贤主治医师和金颖副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2021年5月17日,由中肿牵头联合复肿和浙二组成的多中心研究团队在国际肿瘤学知名期刊《血液学与肿瘤学》在线发表题为《术后循环肿瘤DNA可作为II/III期结直肠癌复发风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成果(点击文末链接阅读原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王峰教授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丁克峰教授共同开展了这项多中心研究,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陈功教授(中肿)、...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研究员课题组在DNA纳米机器用于精准化智能化肿瘤疫苗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A DNA nanodevice-based 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DOI:10.1038/s41563-020-0793-6; https://rdcu.be/b6SOx)。

2020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NA of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promotes cancer metastasis via CCDC25”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膜上存在DNA感受器CCDC25,该DNA感受器通过识别胞外NET-DNA介导肿瘤远处...

化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其传递效率低、副作用大及多重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ce,MDR)而受到限制。其中,MDR会导致肿瘤细胞药物外排,从而造成肿瘤抑制效率低和肿瘤复发。因此,寻找克服肿瘤细胞MDR的有效方法对提高肿瘤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朱俊杰教授课题组近期在DNA多功能纳米载体用于MDR肿瘤的治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论文“Multifunctional D...
铂类等许多化疗药物通过破坏DNA来杀死癌细胞。然而,一些肿瘤可以通过依赖DNA修复途径来抵抗这种损伤,从而对化疗产生耐药性。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可阻断这种修复途径的化合物,当用这种化合物和顺铂联合治疗荷瘤小鼠时,肿瘤比单用顺铂治疗的肿瘤明显缩小。该研究结果于6月4日发表于Cell杂志,论文标题为“A Small Molecule Targeting Mutagenic Tr...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雪瑞课题组通过多组学大数据分析全面阐述DNA甲基化组参与的肿瘤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图)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雪瑞 多组学 大数据分析 DNA甲基化组 肿瘤基因
2019/3/28
2019年3月19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雪瑞课题组在《细胞报道》(Cell Reports)发表大队列肿瘤多组学数据的深度整合分析工作:癌症特异性转录调控网络对启动子DNA甲基化组的依赖(Dependency of the cancer-specific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circuitry on the promoter DNA methylome)。文章...
科学家首次直接观察到抗癌药与DNA作用
日本大阪大学 癌细胞DNA 抗癌药物 单分子量子测序仪
2022/2/28
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小组首次直接观察到了进入癌细胞DNA中的抗癌药物的作用情况。此前科学家们曾推测抗癌药物是通过取代DNA中的胸腺嘧啶来抑制癌细胞繁殖,从而发挥抗肿瘤效果,但一直未能直接观察到进入DNA中的抗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