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相关记录44417条 . 查询时间(0.337 秒)

中国科学院电池供电的可穿戴重复经颅磁刺激设备研制成功(图)
电池 药物 治疗
2025/3/27
2025年3月26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与脑机接口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发出一款电池供电的可穿戴重复经颅磁刺激设备(rTMS)。rTMS重量小于3公斤,而性能与商用大型设备相当,这为rTMS技术在家庭、社区及自由行动中的全场景应用提供了新可能。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21001、82230010、82270352、82425105、82330118)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孔炜教授、姜长涛教授联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及中日友好医院郑金刚教授团队在神经酰胺受体调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CYSLTR2和P2RY6通过感知神经酰胺加剧动脉粥样硬化(Sensing ceramides by CYSL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鼻咽癌“减毒”放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临床 肿瘤 放射
2025/4/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72870)等资助下,中山大学马骏教授研究团队在鼻咽癌“减毒”放疗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鼻咽癌诱导化疗后缩小体积放疗对比传统放疗:一项开放标签、非劣效性、多中心、随机3期临床试验(Reduced-volume Radiotherapy versus Conventional Volume Radiotherapy After Induction Ch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在老药新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活性 药理学 分子动力学
2025/4/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92880、82192882)等资助下,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英贤研究员团队、华东师范大学李洪林教授团队与瓯江实验室凌树宽研究员团队等多个团队合作,在老药新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Tamsulosin通过楔入TMEM16A的一个新颖的变构位点来抑制氯离子的释放从而改善骨质流失(Tamsulosin ameliorates bone los...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大语言模型助力生物制造应用方面取得进展(图)
语言 模型 智能
2025/3/27
生物制造是一种利用工程化生物系统生产高价值化学品和药物的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合成生物学优化微生物工厂以实现高效生产。然而,传统生物制造方法在知识整合、数据处理和实验设计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限制了其在工业化应用中的效率和可扩展性。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作为一种突破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因其在知识生成、数据挖掘和复杂问题解决中的卓越能力,为生物制造带来了新的...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揭示免疫检查点LAG3活化新机制(图)
免疫 分子细胞 肿瘤
2025/3/23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皞鹏课题组、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Dario Vignali课题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孔燕课题组及百济神州沈志荣团队合作,首次阐明了免疫检查点LAG3受体激活的分子开关机制,开发了基于功能性生物标志物的疗效预测体系,为靶向免疫检查点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在实现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史学与时代同行,加快建构马克思主义史学新形态,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步伐。马克思主义史学新形态,是基于对百余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深刻把握,是对时代潮流、时代呼唤的深刻洞察和体悟。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在单一铁电陶瓷片表面开发出全光控五态逻辑门器件(图)
陶瓷 器件 人工智能
2025/3/24
多功能一体化的光电逻辑门(OLEGs)可快速实现信息处理和传输,在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和计算系统等领域颇有潜力。具有差异性光电响应的光电探测器是OLEGs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传统的半导体光电探测器需要构建异质结构或结合多种光-电输入形式才能够实现差异化光电响应,增加了器件设计的复杂性。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现光催化生物质增值与H2O2协同生产(图)
催化 有机 机理
2025/4/1
2025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DNL0603组)周旭凯研究员等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通过单线态氧(1O2)参与的COFs光诱导Achmatowicz重排反应,实现生物质增值,以及高效协同生产过氧化氢(H2O2)的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尿路上皮癌进化的核心基因密码(图)
基因 肿瘤 临床
2025/3/24
2025年3月18日,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科研团队联合中外团队协同攻关,在尿路上皮癌研究领域取得进展。该研究发现名为ecDNA的物质如同肿瘤的“幕后黑手”一般,掌握着这种肿瘤的核心基因密码,在尿路上皮癌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肿瘤恶性转化与复发进程中,ecDNA能够快速改变自身以适应肿瘤微环境,这解释了尿路上皮癌难以治疗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DNA数据活字存储打印系统研发成功(图)
数据 打印系统 信息
2025/3/24
在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海量数据是AI解锁大模型的钥匙。当前,硬盘、磁带、U盘等硅基存储介质存在寿命短、能耗高、占用空间大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

中国科学院二氧化碳电还原反应机理研究获进展(图)
二氧化碳 反应 机理 燃料
2025/3/24
2025年来,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作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的绿色技术而备受关注。但是,CO2RR的效率和选择性受到传质的影响。在电极表面,二氧化碳的传质能力决定反应物的供应效率,进而影响反应性能。因此,探讨并量化质量传递对CO2RR的影响,对于优化反应条件和提高反应效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