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流行病学”相关记录1181条 . 查询时间(2.52 秒)
肥胖潜在成因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肥胖 精神病学 神经科学 形态学
2023/9/4
近日,国际精神病学与神经科学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在线发表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CBI脑影像研究中心张毅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减重手术这一理想的人体模型,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分析和基于种子点的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定量刻画了肥胖相关的缰核区域灰质体积与功能连接的差异和减重手术引起的变化,揭示了减重手术改变缰核功能结构连接进而介导肥胖患者负性情绪...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解读问答
新型冠状病毒 口罩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3/4/24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解读问答
多地出现鹦鹉热病例,临床已有成熟治疗方案
鹦鹉热 治疗方案 肺部感染 流行性疾病
2023/5/23
春季流行性疾病多发。近期媒体报道,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明原因引起的咳嗽、发热以及肺部感染的病例报告。上述患者在自行服药后病情并未改善,后经医生确诊为鹦鹉热。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2〕71号)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红梅教授团队在SCI-1区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图)
山西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 痴呆
2023/12/20
近日,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红梅教授团队在SCI-1区期刊Neurology杂志(中科院1区,2022年影响因子11.8)发表高水平论文《Estimating Bidirectional Transitions and Identifying Predictor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2020级博士研究生秦瑶为第一作者,余红梅教授为通讯作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国卫办医急函〔2023〕7号)
发热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最常出现的症状之一,一般情况下做好对症处理、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即可,要关注如何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如何准确把握医院就诊指征等事项。
为指导各地做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方案。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治工作总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防治工作 乙类乙管 病原学
2023/2/17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北京市疫情防控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3〕6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解读
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防控 乙类乙管
2023/3/29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有关要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解读
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诊疗方案 抗原检测 临床分型
2023/3/29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切实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根据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及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相关要求,结合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特点和感染者疾病特征,组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重点修订内容如下:
北京卫健委印发新冠感染者恢复期健康管理专家指引
北京卫健委 新冠感染者 恢复期 健康管理
2022/12/30
12月29日,北京市卫健委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恢复期健康管理专家指引(第一版)》(简称“专家指引”)。专家指引针对新冠病毒感染者恢复期人群存在的呼吸急促、体力活动与锻炼受限等主要健康问题给出康复建议,对恢复期心理调试和营养支持、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居家消毒建议,以及老年人、孕妇等重点人群健康指导给出指引。
腹泻病室等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上发表文章:分子诊断和纳米孔测序揭示塞拉利昂弗里敦发热病人中侵袭性沙门菌的感染情况及病原学特征(图)
腹泻病 传染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纳米孔测序
2023/3/1
由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伤寒热能引起暴发流行,尤其在缺乏安全供水和食物的地区,可形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另外由非伤寒沙门菌导致的侵袭性感染,在诸如非洲一些国家,也造成一定的疾病负担。伤寒热在非洲多个地区报道发病率高,但因为缺少准确的实验室病原学鉴定依据,而常使用的肥达反应虽然简便,因敏感度和特异性都偏低,所以基于肥达反应推算的伤寒热疾病负担是不准确的。